【动物世界大揭秘】异尾下目:寄居蟹的奇妙世界

发表时间: 2023-07-22 07:23

异尾下目—寄居蟹总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甲壳亚门

多甲总纲

软甲纲

真软甲亚纲

真虾总目

十足目

腹胚亚目

异尾下目

寄居蟹总科


寄居蟹总科(学名:Paguroidea),异尾下目的总科

寄居蟹(英语:hermit crab,直译:隐士蟹)为节肢动物甲壳纲十足目异尾下目的寄居蟹总科这种生物的统称,而人们常说的螃蟹大多数属于十足目的短尾下目(瓷蟹等生物除外)。

1.特性

寄居蟹常寄居于死亡软体动物的壳中,以保护其柔软的腹部,由此得名。世界上现存1100多种寄居蟹,绝大部分生活在水中,也有少数生活在陆地。还有一些寄居蟹不再寄居在甲壳里,而发展出了类似螃蟹的硬壳,也叫硬壳寄居蟹,著名的椰子蟹即属此类。堪察加拟石蟹(阿拉斯加帝王蟹)是寄居蟹的近亲,过去曾被生物学家归入寄居蟹总科(今已归入石蟹总科)。

常见的寄居蟹可分为三大类:活额寄居蟹科、寄居蟹科和陆寄居蟹科。然而由于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许多寄居蟹找不到合适的壳,而被迫寄居在塑胶垃圾(如瓶盖)内。

由于寄居蟹食性很杂,是杂食性动物,它们被称为海边的清道夫,从藻类、食物残渣到寄生虫无所不食,对家庭养鱼爱好者来说,在水族箱里放一两只寄居蟹会起到清洁工的作用。

寄居蟹的寿命在良好饲养环境下可达20-30年。有记录记载,最长寿的个体活过了70年。

多数寄居蟹物种为水生,生活在从珊瑚礁、海岸线至深海海底的不同深度海水中。热带环境中生活着一些陆生寄居蟹,但是其幼体依是水生,所以陆生寄居蟹依旧需要水环境来繁殖后代。大部分寄居蟹为夜行性动物。

某些寄居蟹物种并不寄居在可移动的壳中,而是居住在例如多毛虫、腹足类动物、珊瑚和海绵留下的固定物体中。上面也可能附着藻类伪装或是海葵等生物进行共生。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科学家称寄居蟹可以感觉并记忆电击带来的痛苦。

2.形态

寄居蟹是十足目寄居蟹总科的概称。其外形介于虾和蟹之间,多数寄居于螺壳内。体形长,分头胸部及腹部。头胸部具头胸甲,但不覆盖最后胸节。头胸部前部较狭窄,钙化较强,后部扩展较宽,角质或完全膜质,有明显的颈沟。腹部长,曲卷或直伸,少数种宽短,多不对称。

寄居蟹除少数种类外,一般体躯左右不对称,腹部较柔软,可卷曲于螺壳中。尾节也常不对称。眼柄基部有眼鳞。第1触角柄常折叠,第2触角柄基部多具一棘。第3对颚足的基节或相邻接,或左右分离。螯肢一对,具强壮的螯,为取食御敌用。第1、第2对步足较长,爬行用第3、第4对步足一般很小,有角质褥,可支撑着螺壳内壁,使体躯稳定。雄性生殖孔在第4对步足的基节上开口。雌性生殖孔在第2对步足的基节上。腹肢退化,两侧多不对称,常常只存在于一侧。雌性较发达,作抱卵用。尾肢和尾节左面常较右面发达,有粗糙的角质褥。这种特化了的尾扇用来钩住螺壳内部,不致被拉出。当体躯逐渐长大时,能随时调换较大的空螺壳。生活在潮间带的种类常行动活泼,在深海的种类较迟钝。以小的或死的动物为食。陆栖种为杂食性。雄性常比雌性大。为了争夺雌性,两雄常相争斗。平时多在海边或浅水内爬行,如遇危险,即缩入螺壳内,并以螯足塞住螺口。少数穴居的或寄居在角贝和蠕虫直管内的种类,腹部不弯曲。寄居蟹常与其他动物共生,如艾氏活额寄居蟹的大螯上常着生海葵,另有些寄居蟹,寄居在海绵动物或腔肠动物体内,由于这两类动物能继续生长,由此寄居蟹可以不必常调换新居。下齿细螯寄居蟹在螯足的长节下面内缘有一列齿,后端一齿特大,能够摩擦发声。

3.生活习性

寄居蟹生活在被它掠食者的铠甲里,却也因为这副铠甲,它必须得背着跑来跑去,甚至让自己右螯脚大于左螯脚,或左螫脚大于右螯脚。

寄居蟹常寄居于死亡软体动物的壳中,以保护其柔软的腹部,故名。

世界上现存500多种寄居蟹,绝大部分生活在水中,也有少数生活在陆地。更有一些寄居蟹不再寄居在甲壳里,而是发展出了类似螃蟹的硬壳,也叫硬壳寄居蟹,著名的椰子蟹即属此类。

常见的寄居蟹可分为三大类:活额寄居蟹科、寄居蟹科和陆寄居蟹科。

由于寄居蟹食性很杂,是杂食性的动物,它们被称为海边的清道夫,从藻类、食物残渣到寄生虫无所不食,对家庭养鱼爱好者来说,在水族箱里放一两只寄居蟹会起到清洁工的作用。

寄居蟹的寿命一般为2~5年,但是在良好的饲养环境下,经常可以活到20~30年,有记录记载最长的活过了70年。

寄居蟹的房子有海螺壳、贝壳、蜗牛壳,甚至由于生态环境恶劣用瓶盖来充当家。寄居蟹刚出生时本体较为柔软,易被捕食,长大后,必须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房子,就向海螺发起进攻,把海螺弄死、撕碎。然后钻进去,用尾巴钩住螺壳的顶端,几条短腿撑住螺壳内壁,长腿伸到壳外爬行,用大螯守住壳口。这样,它就搬进了一个环保坚固的新家。

4.共生现象

寄居蟹所背负的壳是底栖生物良好的硬基质,其上有非常多的生物与之共生。其中刺胞动物(特别是海葵和水螅虫)为体型较大同时也是研究较为详尽的。

大多数寄居蟹与刺胞动物的共生关系并非是绝对的,其间的关系亦非一对一,多数的关系是互利共生。海葵的刺丝胞能为寄居蟹提供某些程度的保护;而海葵可在壳上获得栖息的硬基质、在寄居蟹觅食时还能获得碎屑。水螅虫也能提供寄居蟹一些程度的保护,并避免其它大型有害的附生物在壳上形成聚落;而水螅虫除了可获得碎屑外,也能藉以避免被底质淹没,甚至当寄居蟹聚集时还能促进水螅的有性生殖。

在建立寄居蟹和海葵的共生关系时,双方均可能采取主动,视种类而异。两者均有固定的行为过程完成此关系,亦可以人为方式来触发此一行为过程。寄居蟹会把海葵置放在壳上的适当位置以获得重心的平衡或有效的防御敌人。无捕食者存在时,寄居蟹会逐渐丧失获得海葵的行为,然而有捕食者时,此行为会立即恢复。优势个体可自劣势者取走海葵这一资源。

5.分布范围

世界性分布。生活在沙底、泥底水中,偶尔也在陆上或树中。雌蟹的腹部附肢用以携卵,直到孵化。幼体孵出后立即进入水中寻找空壳。身体长大时,离开原来的螺壳寻找并迁入较大的新居。

某些寄居蟹住在植物茎管中。陆寄居蟹属的半陆生的热带种除螺壳外,还住在竹节、裂开的椰壳和其他物品内。门螯寄居蟹属栖于印度洋深水,生活于竹节中。Xylopargus属见于西印度洋180~360公尺(600~1,200呎)深的水中,栖身于圆筒状的空心木头中。其他种类栖身于珊瑚或海绵中,有些种类与其他动物共生。Pagurus bernhardus(即Eupagurus bernhardus)在欧洲和北美洲沿岸常见,呈鲜艳的红色,常在壳上携带一个或多个海葵。盗蟹(robber crab)原产于南太平洋岛屿,陆栖,已放弃居住螺壳内的习性。大寄居蟹(Pagurus pollicaris)见于北美大西洋沿岸水域,浅红褐色,长约10~12公分(4~5吋)。P. longicarpus形小,见于美国大西洋沿岸水域,螯圆柱形。

寄居蟹密度最高的地区常在珊瑚礁的潮间带上部,翻开积水处的石块,常能发现不少的光掌硬壳寄居蟹和细螯寄居蟹,它们行动迅速,会快速的逃逸躲藏。另外由于潮池里面的生态条件比较温和,不会受到波浪的冲击,低潮时也能保有水份,多数寄居蟹会聚集在潮池的边缘,或是池里的石块下方。兰屿珊瑚礁高潮线的潮池由于日照曝晒,温度很高,盐度变化也大,但有塞氏硬壳寄居蟹和光掌硬壳寄居蟹栖息着。

以垂直分布来看,陆寄居蟹仅栖息于海滨湿地上,细螯寄居蟹仅栖息于高潮间带,硬壳寄居蟹分布于整个潮间带和浅亚潮带,真寄居蟹则广布于潮间带、浅亚潮带、浅海域。以台湾研究较仔细的硬壳寄居蟹为例,此属寄居蟹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潮间带和亚潮带,特别是珊瑚礁和岩礁平台,它们是大多数硬质海岸上的优势种类,在台湾海边也很容易发现。不同的硬壳寄居蟹的栖所范围并不相同,有些种类只出现在潮间带,例如光掌硬壳寄居蟹和塞氏硬壳寄居蟹;有些则常出现在浅亚潮带,例如盖氏硬壳寄居蟹、关岛硬壳寄居蟹、微小硬壳寄居蟹;然而有些种类则是潮间带和亚潮带都能发现,例如隐伏硬壳寄居蟹;另外的罕见种类则是出现在浅亚潮带以下的海底,例如线足硬壳寄居蟹和优美硬壳寄居蟹。大多数硬壳寄居蟹的行为并不活跃,常会倒吊于岩石下或停留在陡峭的斜坡上,在浅亚潮带则多聚集在珊瑚丛枝顶端,当硬壳寄居蟹感受到有干扰时,会立即缩入壳内,使自己掉落到丛枝深处,让敌人很难捉到它,是一个很有效的避敌行为。

寄居蟹,主要产在黄海及南方海域和东海的海岸边缘,一般生活在沙滩和海边的岩石缝隙里。寄居蟹以螺壳为寄体,平时负壳爬行,受到惊吓会立即将身体缩入螺壳内。随着蟹体的逐渐长大,寄居蟹会寻找新的壳体换壳。

已知的寄居蟹品种有几十种,在中国沿海较常见的品种有方腕寄居蟹和栉螯寄居蟹。方腕寄居蟹比栉螯寄居蟹体形稍大,寄居的螺体最大直径可达15厘米以上。

6.寄居蟹科

寄居蟹科(学名:Paguridae)是节肢动物甲壳纲十足目歪尾下目下的寄居蟹总科的其中一个科。本科计有542个物种,分属超过70个属。

大寄居蟹(学名:Pagurus ochotensis)是寄居蟹科、寄居蟹属甲壳类动物。

(1)形态特征

大寄居蟹的头胸甲长50毫米左右,前部宽大于长,表面平滑,额部侧突后方附近有两簇毛。额角短,比两侧角略高。眼柄较短,短于第二触角柄。眼鳞短小,近末端具刺。第二触角棘三棱形,略抵达触角柄的末端,其内缘锯齿状,表面光裸,彩红色。

右螯足显著大于左螯足,表面无毛;长节三棱形,上半部具几横列棘刺,下半部具颗粒,腹外缘具小棘;腕节近方形,外表面覆有棘状或锥状突起,内缘具较大的棘,外缘锯齿状;掌部背面内外缘及腹缘均呈锯齿状,外表面覆有圆锥形棘突,近背面及腹缘附近凹陷,呈不明显的纵沟状;两指间具小缝隙。左螯足细小,左螯背面平坦,密覆小刺或刺状疣突。第一、第二步足长于右螯足,各节上缘具尖锐颗粒;指节很长,裸露,强列扭曲。指节长于掌节,稍弯曲,内缘具沟,爪尖较钝。第五胸足底节对称。雄性具3个单枝型腹肢,雌性具4个单枝型腹肢。

尾节两侧缘拱曲,平滑且无刺,中部凹陷;末缘由较宽的裂缝分为左、右两部,右侧具2长刺,沿长刺基部至中央裂缝有6-7枚小刺,左侧具4枚长刺,其中央2长刺间具1小刺,内侧2长刺间具3小刺;中央裂缝的腹侧,具1隆突。其雄性精荚具有“包装”机制,通常是2-3个管状精荚囊锚定在一个底座上,构成一个单位,囊中充满了形态奇异的精子。

(2)繁殖方式

大寄居蟹的性成熟年龄及生殖期不详。体外受精,抱卵发育孵化,于每年2-4月能见到抱卵个体,产卵量为0.3-2万粒/尾,卵径0.5-0.6毫米。

(3)生活习性

大寄居蟹常居于香螺、脉红螺、骨螺、玉螺、蛾螺等螺类壳内,通常与一种多毛类动物环唇沙蚕(Cheiconereis cydurus)共生。头部能伸出壳外,在海底或沙滩上爬行。主要食物为海藻。

(4)栖息环境

大寄居蟹为冷水种,常栖息于1-250米的海底。在中国北黄海,栖息水深一般为30-50米。

(5)分布范围

分布于韩国、日本北部海区、符拉迪沃斯托克、鄂霍次克海、白令海、北美太平洋沿岸;在中国分布于渤海湾口、黄海、东海北部。

(6)主要价值

药用:大寄居蟹主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此外还含超氧化物歧化酶。主治活血散淤,滋阴补肾,利小便。治瘀血腹痛,跌打损伤,眩晕耳鸣,腰膝疫软,多尿遗尿,淋巴结核等。

经济:大寄居蟹具有一定经济价值,每年10月后,中国大连等黄海沿海水产市场较常见。通常随钓海螺或底拖网等渔业作业被捕获。沿海渔民常取其腹部做钓饵,诱捕黑鳙、真鲷等鱼类。

食用:大寄居蟹可以食用,特别是大螯的肉味鲜美;也可以加工成大寄居蟹酱。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