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鳃症状与诊断:鱼类健康指南

发表时间: 2019-08-31 16:41

鱼类烂鳃病症状:

烂鳃病病鱼鱼体和鱼头多见发黑,故称“乌头瘟”,常独自水面慢游或漂浮,反应迟缓,鳃盖骨被腐蚀,鳃盖内表面充血,中间部分常成糜烂状或者有一圆型通明的小窗(开天窗),呈透明窗口状,鳃丝末端腐烂,鳃丝肿胀或者充血发黑,黏液增多,末端发白或残缺,鳃丝粘附污泥等症状。最后因呼吸不畅,逐步减少摄食直到停止吃食。病情严重时,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鳃丝大部分腐烂,可见外露的鳃骨,病鱼陆续死亡。

鱼类烂鳃病的诊断方法:

烂鳃病,病因不同,病种也不同,用药当然也不一样。在无显微镜检查的情况下,根据它们的病灶部位、发病鳃丝颜色、发病时间各不相同,用肉眼感观可以简单区别不同的鳃病。

一、病灶部位

尽管烂鳃病病灶都在鳃上,但病因不同,病灶所在部位也不同。

细菌性引起的烂鳃病,多在鳃盖"开天窗",即鳃盖内表皮被腐蚀成半透明的小窗。

由真菌引起的鳃霉病,此病常使鱼暴发性地死亡,镜检会发现鳃霉菌丝。

寄生虫性引起的烂鳃病,鳃瓣淤血,多粘液,鳃丝尖端往往腐烂成半月形。中华鲺引起的烂鳃病,鳃丝末端肿大,并挂有蛆体。

(开天窗)

二、鳃丝颜色

细菌性引起的烂鳃病,鳃线、鳃丝大多呈黄白色。

由真菌引起的鳃霉病,病鱼鳃部大多呈苍白色,有时有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

寄生虫性引起的烂鳃病,鳃丝有时呈红色。中华鲺引起的烂鳃病,鳃丝大多呈白色。

三、发病时间

细菌性引起的烂鳃病流行时间最早和最晚在4月到10月。

寄生虫性引起的烂鳃病集中在7、8、9月。中华鲺引起的烂鳃病多在6月到10月。

判别了烂鳃病,用药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四大鱼类烂鳃病及防治方案:

一、细菌性烂鳃症状: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鳃丝肿胀黏液增多,鳃丝腐烂带有污泥,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呈长短不一的“扫帚状”,鳃盖“开天窗”。多与寄生虫烂鳃、霉菌烂鳃交叉感染。

预防方法:

1、在操作时要轻快避免鱼体受伤;

2、放苗时要用药水进行浸泡消毒;

3、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百草活化点消毒。

4、养殖过程中要定期使用改底药物(高效底改)改底,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乳酵素)净化水质;一月2-3次。

治疗:

外泼:晴天上午外泼精品五黄+鳃霉净,下午高效底改改底。晴天傍晚用百草活化点,之后加开增氧机。连用5天。

内服:内服鱼菌清+转肝灵+精品五黄,连用3-5天。

二、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症状:鳃部明显浮肿,有大量的粘液;鳃丝局部或末端溃烂,在鳃部可检查到寄生虫;鳃盖张开,鳃失血,精神呆滞,严重时停止摄食,最终因呼吸受阻而窒息死亡,且死亡率较高。多继发感染细菌性烂鳃和鳃霉。

预防:

1、合理密养,消毒鱼种;

2、鱼池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3、定期外泼混养王杀虫,加高效底改改底,并内服精品五黄+转肝灵+优可乐 。一月2-3次。

治疗:

外泼:上午精品五黄,下午高效底改,傍晚百草活化点消毒。之后外泼片片氧或开增氧机。2-3天后晴天使用混养王。(视情况而定)

内服:鱼菌清+转肝灵+优可乐,连喂5-7天。

三、真菌引起的烂鳃症状:鳃丝点状充血,有黑点,部分鳃丝坏死缺血而呈白色,因而常出现“花斑鳃”的症状,严重时鳃弓黑点明显,有时也可见鳃部带污物的现象。最后病鱼不进食,呼吸困难,最终因呼吸受阻开始死亡。

预防方法:

1、除去过多淤泥,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可减少此病发生;

2、尽量避免高密度条件暂养时造成鱼类挤压碰撞掉鳞,或在捕捞、运输过程中尽可能避免鱼体受伤,最好用姜流浸膏外泼。

3、亲鱼人工繁殖受伤后,可在伤口涂抹10%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处理

4、经长途运输的鱼种放养前和放养后,及时用2%~3%食盐水或百草活化点进行消毒。

5、水温低于15℃时,尽量减少人为操作,防止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擦伤或冻伤。

6、加强水质底质调节,晴天多开增氧机,预防气泡病。

治疗方案:

外泼:晴天上午外泼水霉新一代,下午高效底改,傍晚百草活化点。增开增氧机。连用2-3天。

内服:鱼菌清+转肝灵+优可乐,连用5-7天。

注:上面三者在发病早期外观症状较为相似,不易区分,但发病晚期容易区别。

四、不良水质引起的烂鳃养殖鱼类因为水质不良、氨氮或亚硝酸盐过多、天气突变、水质突变等原因鳃丝的颜色呈为紫色,一般情况下鳃丝变为紫色表明养殖鱼类处于应激状态。

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外在污染源和人为因素影响水质。

2、定期使用精品肥水+精品果酸+乳酵素肥水调水。维持水质稳定。

3、在鱼塘闲置时做好鱼塘的清塘消毒工作,如果有特殊因素也应每月使用1-2次高效底改+精品果酸改底。控制底质环境。

4、加强鱼塘基础设施的建设,避免或减轻突发情况对鱼塘造成的影响。

治疗:

1.有条件的,首先加注新水。

2.增加溶氧量是当务之急,及时加开增氧机或泼洒增氧剂(片片氧),及时使用生石灰、微生态制剂(乳酵素)、底改剂(高效底改)等改良水质。

3.可用芽孢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促进水体中有机质的分解,降低有机质含量,减低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以及硫化氢含量。

注:水质不良引起的烂鳃病同样会发生,但不仅限于上列几种类型(寄生虫性烂鳃病、细菌性烂鳃病、真菌性烂鳃病等),要目检,仪测,镜检确认病种,因症不同而分别采用上述不同的治疗方法。

总结:

面对鱼类烂鳃病,应坚持“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池塘老化、水质恶化、滥用药物和不合理的投饲管理是引起鱼类烂鳃病的主要原因。在防治该疾病时,养殖户都采用水质消毒、内服药物等防治方法。